文章中的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哈佛商业评论) — 当政府和卫生部门忙于阻止新冠肺炎的传播并救治感染者时,十多个产业的制造商正苦苦于应对疫情对他们供应链的影响。不幸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正面临着供应链危机,危机源于他们采购策略上的不足,而这本是可以在几年以前就予以纠正的。
疫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Resilinc公司的数据就足以证明。下表详细列出了各产业在中韩意三国的工厂数量,以及在中国隔离疫区的总数。

又是惨痛的一课……
在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之后,许多跨国公司面对他们供应链里的潜在缺陷学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这些缺陷导致了营收下降,有些时候甚至市值都因此受损。尽管多数公司能够迅速评估福岛事件对于他们直接供应商的影响,他们对于受影响地区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简直一无所知。
大约九年过后,全世界的公司似乎要重新学习福岛事件的教训。不少公司才认识到那些他们的“看不见的”子级供应商——那些他们不直接打交道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疫区。
许多企业可能也对于仅从一家公司进货而感到后悔。供应链经理们知道单一采购源的风险,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原因可能是为了确保供应充足或者节省开支。但很多时候,他们的选择也很有限,而且势头是只有中国货源可选。

很多情况下,这种供应链危机的根源来自于上游决策。例如,只从一个供应商或一个地区采购对多个产业至关重要的通用塑料树脂。如此决定(的风险)会在供应链里层层加码。就算一些公司不直接从中国采购材料或产品,但供应商这么做,也会受到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企业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或者部件来源。例如,一个供应商可能会有自己的知识版权保护;或者需求量不多、不需要多方供应商;又或者找不到多方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用新的数据来源和新的方法理解、减轻他们所承担的风险。
监测与绘制供应链
公司至少应该努力达到全天候监测全球供应商。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新技术可以让大范围的监测方便且造价低。
有些公司走的更远,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 已经花了好几年广泛地绘制供应链图。这一过程包括让供应商了解他们的全球据点和分包公司,还有什么部件从这些地方生产出来或者经手。有供应链全球地图的公司在发生供应中断的时候会受益,因为他们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就能确定他们的供应链在未来几天、几周、几个月内会遇到什么影响。
当然,能做到这样需要付出代价。比如说,拥有多个供应商需要在不同国家找到满足条件的供应商。但是这种成本一般都是可以通过减少分配给高成本供应商/国家的业务份额来抵消…
近十年来,监测与绘制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了。今天,对于库存、人工流程、和人员依赖性的降低所节省的金额都可以轻松地抵消监测与绘制供应链的成本。虽然每隔几周供应链会遇到问题,但是一个快速反应的、灵活的供应链也能够值得花这个钱。
2020年一月初,有供应链信息的公司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哪些部件和原材料来自武汉和湖北。由于瞬间掌握了信息,他们迅速有了对策。
新冠病毒的疫情再一次教会我们,一个能反应层级依赖关系的监视供应商系统,对于当今的供应链和采购专家都是必不可少的。
原文链接:https://hbr.org/2020/03/coronavirus-is-proving-that-we-need-more-resilient-supply-chains
原文日期:2020年3月5日
原文作者:Tom Linton&Bindiya Vakil
翻译:尚羽、Tracy
校对:SQ
文章中的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一个有关“疫情的教训–企业需要更弹性供应链”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