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们为了对抗疫情隔离带来的孤独感,发起了快闪活动。一名年轻女性正看向窗外。(图源:ALESSANDRA TARANTINO/DPA)
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得保持距离,减少接触——心理学家Susanne Bücker称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和独居者容易感到孤独。
Susanne Bücker是波鸿地区鲁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性格和孤独感。
感染新冠肺炎者被隔离,许多公司实行居家工作制,社交受到限制。病毒会使人们感到孤独吗?
新冠肺炎对我们社会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个大问题。这主要,但不只是对独自生活的人而言。针对新冠肺炎采取的措施大规模影响了我们的社交行为。
老年人本身就容易孤独,疫情下更是如此。很多人打消了探望祖父母的念头,减少了和老人们的接触。很有可能老人们会因此被孤立、被边缘化,并且感到孤独。
该如何应对孤独感呢?
我认为通过虚拟方式或电话保持联系很有益处。接下来一段时间,这样的联系方式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必要部分。但虚拟的联系并不能完全取代社交互动。
给一个人写信或打电话,同面对面的交流总归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有直接的表达。我认为电话和视频通话某种程度上能代替会面,但不能完全替代。
独居者在隔离期间会抑郁吗?
人与人之间适应独处的能力不同。一个单独生活一到两周的人不会马上陷入抑郁。
但这也要看人。易于伤感或陷入沉思的人,这段时间可能更不好过。有些人则把这种独处视作相当惬意或者一种解脱。
人们可以阅读或看电影。值得一提的是,独处不一定等同孤独。
这(独处不一定等同孤独)怎么说?
人可能在一段关系中,在家庭中或者在朋友中生活却感到孤独。
反过来说,也不是所有独自生活的人都感到孤独。这种感觉和人是否一个人待着无关。
在这段孤独的时间能做什么?
无关新冠肺炎:我们已经发现,让已有的关系升温比建立新的更容易。如果人们感到孤单,可以试翻翻通讯录,改善和某人的关系。
新冠肺炎可能是寻找普适方案的一个机会。目前很多人都面临相同的困境。人们可以抱团取暖,坦诚自己感到孤独的事实。
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谈话能起到作用。
有说法称现阶段应减少社交接触,您怎么看?
确实,我建议避免聚集。还是不要和朋友在酒吧见面的好。有些公司也不该要求员工到办公室上班。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必须单独在家隔离。我的建议是,未必不能在家会友。
但如果情况恶化,建议也会随之改变。就算不能见面,保持联系也很重要。特别是同操心较多的人如父母或祖父母。
人们应当试着在这段时间内使人际关系更紧密吗?
是的,这将大有帮助。不一定要见面,人们也可以互相关心、嘘寒问暖。
如果人们谈论个人的担忧会有好处。但问题是每个人掌握不同的信息,有些人了解病毒,有些不了解。
这些不同的,有时相互矛盾的信息使得很多人感到恐慌和压力。目前新冠肺炎已经占据了整个社交网络。扩张话题会加强人们的恐惧。别忘了其他话题也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社交媒体上)收手了?
持续讨论新冠肺炎,报道每例死亡——这样会造成所有人的恐慌和不安全感。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新冠肺炎对一般人确实是个难以捉摸的风险。
对科学家、政客、医生、病毒专家——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情形。这可能导致恐慌。我们不应强化这种负面情绪。
您本周一开始了一项研究,意在调查新冠肺炎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您想借此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想要了解人们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里,会因为新冠肺炎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但我们实际想了解的是满意程度、社会关系和幸福感的变化。
很多人认为病毒是来自外界的不可控因素,它限制了我们的社交行为。我们想研究人面对病毒时反应模式的多样性。此外我们还希望了解人们在这个情境中为什么这样反应。
您预测研究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我们当前阶段还没有具体的期望。现在的情况对我们而言也是前所未有。
事情有不只一种可能的走向。被限制不能接触同伴;担心被他人感染——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我们的社会关系质量下降。
但也有可能我们会因为病毒更加团结互助。因为归根结底,所有人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
tagesspiegel 每日镜报
原作者ELENA MATERA
翻译 DSOZE
编辑 DSOZE